海宁市打造现代蚕桑示范基地 趟出效益农业发展新路径

2024-05-09 16:13:14

信息来源:海宁市农业农村局

浏览次数:    字体:[ ]

微信扫一扫:分享

微信里点“发现”,扫一下

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。

近年来,海宁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,积极探索蚕桑特色产业转型发展,通过“强龙头、补链条、聚集群、提品质”,建立完善产业融合新模式,提升省级现代蚕桑示范基地功能,助推效益农业创新发展。截至目前,海宁市先后获评pp电子桑树新品种繁育基地、pp电子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pp电子成果转化示范基地、pp电子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、商务部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。2023年该市周王庙镇被列入国家农业(蚕桑)产业强镇。

一、突出“规模化”,推进蚕桑产业集约发展。

一是完善管理体系。对小蚕共育及规模养蚕给予政策补助,对流转20亩及以上的规模养蚕主体,且年饲养蚕种每亩2张及以上,每年给予每亩300元的规模种养补助。深化与科研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,积极打造海宁特色的“区域试验站”和“蚕桑示范基地”,编写《pp电子》、《pp电子游戏》等技术资料,制订完善蚕桑绿色防控等技术操作标准和生产管理制度。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。加大对龙头企业浙江雅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培育和扶持,围绕养蚕生产布局调整,开指导展蚕桑规模化、集约化种养,对桑园管理、采收剪伐、蚕种供应、蚕茧收烘、防病隔离等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,建成高标准规模化桑园300余亩,钢结构蚕房7223平方米,配套建设管理用房、农资仓库、桑叶保鲜冷库等。三是推行“企业+合作社+大户”合作模式,以示范基地为核心,建立企业联农带农发展机制,引导千家万户养蚕向专业化、规模化生产转变。发展订单化生产,鼓励企业与养蚕大户签订合作协议,并为养蚕大户、蚕桑合作社成员提供优良蚕桑品种,提供信息服务、技术指导、蚕茧收购等服务,以实现蚕农增收、企业增效,促进茧丝绸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,获得规模化效益。

二、突出“机械化”,推进蚕桑产业提质增效。

一是实施生产管理智能化。蚕桑示范基地建设300余亩优质高产桑园,种植农桑14、强桑1号、桂桑优62等128种桑品种供试验和生产使用。对桑园实行标准化、机械化管理和生产,全程配备微耕机、杂交桑收割机、电动桑枝剪、植保喷雾泵、桑叶运输车辆等机械设备。开展蚕桑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,以机械化收割来减轻劳动力的投入,提高效率,降低成本。二是实施饲养流水设施化。示范基地打破年养蚕4期的传统模式,建立年饲养10~15批蚕新模式。围绕养蚕新模式,加强钢结构小中大蚕房、收茧烘茧房、管理用房等建设,配置切叶机、电动撒粉消毒器、电动喂叶车、桑叶保鲜冷库等设施,采用小蚕叠放式高密度塑料蚕框育、中蚕移动式多层蚕台育、大蚕轨道式喂叶机地蚕育等方式开展饲养,大幅度降低了生产用工和劳动强度。三是实施上蔟营茧升降化。针对木质方格蔟存在易破损、难消毒、不能翻转等问题,设计研制了新型塑料自动翻转方格蔟,配套电动升降平台,实现方格蔟自动上蔟,并在重力作用下自动翻转,提高家蚕入孔结茧率。经测试,相比木板方格簇的使用寿命有明显延长,利用率提高了28.31%。

三、突出“数字化”,提升蚕桑产业科技水平。

一是引进桑螟性诱智能测报系统。应用桑螟性信息素诱芯,诱集桑螟雄性成虫,自动计数后实时上传数据到服务器,经数据整理得到可视化的诱捕曲线。结合桑树病虫害系统观测点和田间虫情、灯光诱蛾调查点等数据,来分析桑园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,制订中期和短期防控方案,指导桑园精准、安全、高效防治。二是配置养蚕环境数字化装备。应用养蚕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,在小蚕室、中蚕房和大蚕房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和监控摄像头,根据设定参数和实时监测数据,蚕房管理系统自动控制环境温湿度,精度高、均匀性好,实现了环境控制智能化、精准化、高效化。三是采用蚕沙无害化智能控制处理。示范基地先后引进了2套微秸宝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智能堆肥系统,采用多菌种发酵剂和静态覆膜高温好氧发酵技术,经高温发酵后,可杀灭蚕沙中的病原物,并用作桑园安全高品质有机肥。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堆肥温度,数据上传到微信小程序,实时发送蚕沙堆肥温度曲线和发酵进程,一次可处理蚕沙200多立方米,实现蚕沙无害化处理和蚕桑资源高效循环利用。

四、突出“融合化”,助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。

一是助推“线上+线下”融合。以一二三产抱团发展、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大户”等模式,发展蚕桑产业新业态,融合蚕茧生产、蚕茧收购、生丝加工、丝绸织造、市场营销等环节,形成利益联结的全过程产业链。利用线上直播、电商平台等推广销售蚕桑农文旅产品,拓宽蚕桑产品多元销售渠道。二是助推“农+旅”融合。挖掘本地特有蚕桑文化,深度开发蚕桑产业与文化项目,创新实践“村集体+公司”乡旅产业运营模式,打造集蚕桑生产示范、蚕桑文化体验、蚕桑民俗展示、蚕桑非遗传承于一体的周王亩镇“荆斗云”农文旅综合体、蚕桑生态文化休闲展示区。开展结蚕网、剥丝绵、品桑茶、观蚕花戏等蚕俗文化活动,推动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,做优观光休闲、农耕体验等农旅产业,助推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。三是助推“文化传承+研学教育”融合。利用蚕桑基地打造丝绸之源、蚕桑之本的小云龙蚕桑亲子研学基地,建设小蚕培育室、现代化大蚕饲养坊、蚕桑科普馆等,开设51门蚕桑、丝绸文化研学专业课程,与全国100多所小学开展合作,每年完成蚕宝宝教育订单达10万余份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接待研学学生10563人,覆盖该市39所学校各年龄段学生。

  打印

  关闭